中文English

当前位置: 首页  >   机构  >   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  >  乡村文化指导

【首批全国村级“乡风文明建设”优秀典型案例】山西雷家坡村:德孝立村助推成风化人 乡风建设融入农村治理

日期:2020-09-01 作者: 来源:乡村文化指导处 【字号: 打印本页

  《史记》中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运城市是舜帝德孝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雷家坡村则是闻名全国“德孝村”。十多年来,雷家坡村发挥“最后一公里”再创造的能动性,用德孝文化推动村干部立德、群众行孝,走出了一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农村治理相结合的区域性落地之路。2016年,雷家坡村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一、夸媳妇激活百姓心中的德孝基因  

  14年前,雷家坡村经济结构单一、人多地少,村民收入不高,党组织软弱涣散。2006年换届选举结束,党支部书记兼村委会主任杨启刚喊出这样的话:“把雷家坡变变,把倒下的人心扶起来!”  

  晋南地区有句俗话:“一个好媳妇,三代好儿孙”。雷家坡村男性劳力大都外出务工,妇女成为留守农村照顾生产生活的主体力量。村“两委”班子决定以妇女参与为突破,以德孝文化为载体,通过村风培育、民风改善和家风建设, 促进妇女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化解村庄矛盾和纠纷,在实现妇女自身价值的同时,健全了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婆媳是家庭最关键的关系。”雷家坡村党支部副书记姚永计介绍,从2006年开始,雷家坡村开始选树典型,从孝顺媳妇入手,每年都举办“夸媳妇”大赛,公公婆婆夸,小姑小叔夸,妯娌相互夸,还有邻里比着夸。“夸媳妇”大赛让群众最大限度地参与进来,评选过程也成了教育人、感化人、凝聚正能量的过程。对选出来的典型,在德政孝行榜为她们“树榜立传”,在子女上学、个人就医等方面制定优惠政策,让她们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有实惠、社会上有地位。  

  在雷家坡村的文化长廊里,展示了历届评选出来的孝顺媳妇、“德孝”楷模等先进典型,“孝顺媳妇”刘爱样是村民点赞最多的一个。2004年,刘爱样的丈夫雷根有在自家杂货店干活时不慎摔伤导致下肢瘫痪。此后,每天天不亮刘爱样就起床,为丈夫擦洗身子。为了不使丈夫肌肉萎缩,刘爱样学会了按摩。在她的精心照料下,丈夫奇迹般拄着拐杖站了起来。  

  2008年,刘爱样的公公突发脑出血,坐上了轮椅,婆婆关节炎行动不便,儿子离开人世……不幸接踵而至,但最终也没压垮柔弱的刘爱样。连续多年,刘爱样当选为孝顺媳妇政府为此还奖励她一台洗衣机,但她把洗衣机捐给了村里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十多年来,雷家坡村弘扬德孝改变村风,滋润家风,截至 2018 年,雷家坡村共评选出93名孝顺媳妇,其中多人被评为区级以上模范人物。通过评选好媳妇、好儿子、好婆婆等活动,使全村孝敬老人蔚然成风。把村子建成了“家里没人吵架”“邻里没人打架”“治安案件零发生”的“全国文明村”。  

 

  给孝顺媳妇颁奖 

  二、为老人筑“爱巢”,破解农村养老难题  

  围绕尊老养老做事,逐渐成为雷家坡乡村治理的新方向。2006年,雷家坡原村委广场得到硬化,村里成立了老年协会。2007年,建设了一个村级小游园,巷道全部绿化,村容越来越整洁。2008年,雷家坡开始给70岁以上的老人每年发夏冬两季衣服……每年,村“两委”都会交出一份满意答卷。十几年来,雷家坡村“两委”以德孝文化为支点,打造了一个优良党风带民风的杠杆,撬动了村里各项事业的发展。  

  在用原来的小学校改造成的日间照料中心,一位古稀老人在楼前慢慢散着步,楼底层一间房内,四位老人专心在打麻将,隔壁养生休闲屋里配备有电视、按摩椅……  

  由盐湖区政府补贴,村两委、村民、社会捐赠的雷家坡日间照料中心于 2012年9月正式运营,照料中心每天为老人们提供一日三餐、看护、休息、娱乐等服务。这里成了老年人的“第二个家”,老人们纷纷表示在此生活心情舒畅、倍感幸福。  

  目前,日间照料中心共有30多个70岁以上的孤寡老人。 老人只需每月交100元就可以解决一日三餐,他们每天日出而来,日落而归,整日说说笑笑,其乐融融。“让老人有一种回家的感觉,这就是办日间照料中心的理念。”姚永计自豪地说,日间照料中心也消除了村里外出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  

  同时,村里组织了多支志愿者服务队。敬老志愿服务队把老年日间照料中心作为服务平台,为老人梳头、洗脚、打扫卫生、表演节目,使老年人的晚年幸福指数大大提高;由党员干部组成的“一帮一”志愿服务队,经常到每个困难户家庭走访慰问,帮助料理家务,解决生产生活方面的困难真正起到了党员带头作用。  

  在老年日间照料中心,谁家媳妇来看望老人,顺便把其他老人一同看望,照料老人成了集体行为。这件事温暖了老人的心,群众没有抵触,村里矛盾慢慢减少,现在村干部只要一发动,很快工作就能完成。  

  日间照料中心只是雷家坡村德孝文化建设的阵地之一。“百善孝为先”,传承舜帝德孝文化,培育和谐家风,以家风促村风、政风、党风。10多年来,雷家坡村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同党的建设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新时代文明实践和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激发了全社会崇德向善的正能量。  

 

  老年日间照料中心的老人们在下象棋 

  三、移风易俗,让优秀传统文化绽放“泥土”芳香  

  2018年,雷家坡村村民张西海嫁女时,不要彩礼,还给女儿陪了个特殊嫁妆——一块家风家训牌匾。婚礼上,新婚小夫妻签下了“德孝承诺书”,张西海当众宣读了“嫁妆”内容,并叮嘱女儿“婚后一定要孝敬公婆、和睦邻里、勤俭持家,不能给娘家丢脸,更不能给‘全国文明村’丢脸!”张西海为女儿陪送德孝“嫁妆”的新鲜事,很快在十里八乡传开,许多家庭竞相仿效。  

 

  张西海把家训做成牌匾作为嫁妆陪给女儿张培  

  为了使优良的家风带动村风民风好转,2015年雷家坡村开展了悬挂家风家训活动,每年在全村范围征集家风家训并悬挂在家中醒目位置,强调传承以保持德行不坠。各家各户村民自己总结出来的,或是家族流传下来的家风,涵盖德、孝、仁、义、善等方面,如“孝敬老人,严教子孙;传承美德,从我做起”“以德立身,用心做人”“德为先,勤为本,善作魂,和为贵”等,蕴含着一个家庭的精神面貌和人文风采。全村家家有家风,户户有家训蔚然成风。  

  走进村子,乡村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文化墙上精心喷绘的优秀家训选粹展示格外显眼,家家大门口的墙上挂着家风家训,牌子上写着户主名字。这些家风家训都是村民的“传家宝”,把传家宝亮出来,不仅对自己是一种督促,对别人也是一种激励。每个村民都积极向上,整个村子都朝气蓬勃。  

  古老的农耕文明形成了农村人们在面对红白喜事时好面子、爱攀比的习俗。结合本村实际,建立起了“一约七会乡村新组织,制定村规民约,成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老年协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协会、民调理事会等七个村民自治组织,使村民自治得到了最好的保障,健全了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德治、法治乡村治理体系建设。  

  2007 年,雷家坡村出台了《雷家坡村红白理事会章程》,  

  以遵循群众意愿为基础,以“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余事宜不提倡办”为标准,以“党委领导、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群众自治”为手段,以党风促进民风、以民风影响党风,从规范红白理事会入手,破除陈规陋俗,推动移风易俗。雷家坡村还成立了以支部书记兼会长的红白理事会组织机构,实行自我管理、引导教育、有效服务的群众性自治组织。 

  《章程》规定,婚嫁事宜提倡喜事新办、文明节俭;文明操办,不得虚张浪费、大操大办。其他喜庆事宜,包括满月、周岁、三岁、十二岁、订婚、老人寿辰、升学、上梁、乔迁、参军、开业典礼等,不提倡操办。如确需办理,仅限近亲属参加,不得通知亲属以外的人参与,更不得借机收受礼金。  

  在良好家风家训和移风易俗的引领下,雷家坡村涌现出了一批返乡能人,或担任村“两委”主要干部,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鲜血液,或成为脱贫致富带头人,不遗余力为村里的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