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机构 > 农村社会事业促进司 > 乡村文化指导
【第三批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麻章镇云头下村:破除陈规陋习 争创文明乡村
云头下村位于广东省湛江市麻章区麻章镇,是一个革命老区村庄,全村共98户,户籍人口520人。
一、推进婚丧嫁娶简办,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
一是充分调查研究。组织党员干部入户走访,深入了解群众所思所想,在充分调研基础上,通过“四议两公开”,对本村婚丧嫁娶及各项喜庆事宜提出具体意见。结合村庄实际,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制定出台村规民约,明确村民办理红白事的标准、流程及奖惩规定。二是敢于真抓真管。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村“两委”干部带头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自觉遵守操办婚丧事宜“双报告”制度,做到事前报告、事中监督、事后备案;对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行为进行集中整治,引导村民从我做起,移走“歪风”、革除“陋习”。三是用活各方资源。探索“基层组织+乡贤+企业”模式,带动村民共同富裕。坚持全村农户个体利益与村集体利益紧密结合,将分散的土地集约起来,走集体土地出租之路,村民既可以获得租金分红,又可以在周边企业就近务工,实现了村集体、村民、企业三赢的局面,为文明乡风建设奠定经济基础。
二、多种方式宣传发动,营造移风易俗良好氛围
一是真抓“培育”。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张贴村规民约、村喇叭广播、红白事现场宣传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有关婚丧改革的法律法规。村“两委”干部以身作则、带头示范,树立文明祭祀观念,以实际行动带动和影响身边的群众,确保婚丧新规人人皆知,充分获得全村群众的理解和支持。组织开展“推进移风易俗 培育乡风文明”活动,村“两委”干部积极向身边亲友宣传文明祭扫知识,监督和制止实地聚集祭扫、露天焚烧祭扫等行为。二是狠抓“台账”。对本村结婚、丧事、起房等操办事宜,各管片村干部亲自参与把关,及时进行现场察看。实行“周报制”,村干部每周上报村内婚丧嫁娶情况,统一登记存档,对违反规定的行为及时纠正,确保移风易俗落到实处。三是巧抓“联动”。在村庄出入口、全村巷道及重点地段安装摄像头,实现监督管理全覆盖;建立“乡村群防群治大喇叭”系统联通平台,实现信息发布互联互通。发现问题线索,网格员“一键喊话”,应急力量“一键集合”,网格内各方资源“一键聚集”,有效解决了乡风治理中存在的“通知难、集结难、互助难、发动群众难”等诸多问题。
三、积极提升“软硬”实力,形成文明道德新风尚
一是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依托,以农户为对象,按照有机构、有场所、有队伍、有制度、有成效“五有标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做好农村文化阵地规划,逐步健全文化设施,让丰富多彩的新文化深入农村千家万户,突出文明实践在开展文明乡风、基层治理、乡村振兴、禁毒禁赌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二是提升设施管护能力。建设村民悠闲活动场所、宣传文化长廊、党建文化墙等文化设施。以村庄清洁行动为切入点,开展“四清四扫”和治理“小污脏乱”工作,先后完成道路硬化亮化、污水集中处理、健身公园和标准化公厕建设等基础工程,提升村庄硬件水平。三是开展多彩文明新风活动。整合村委、村文化站、村妇联、禁毒社工、团委社工等力量,加大服务本村困难群体、留儿童守、留守老人、妇女力度。组织开展“好媳妇”“好婆婆”“文明家庭”“星级文明户”等评选活动,表扬身边好人好事,鼓励村民积极向道德模范学习。
四、发挥“三治融合”作用,筑牢乡村文明根基
一是强化统筹联动。将全村划分3个网格,广泛发动党员、老干部、乡贤等多方力量加入到网格中,将乡村振兴、民房管控、疫情防控、禁毒整治和扫黑除恶等重点工作“一网打尽”,形成人在格中走,事在格中办,情在格中系,和谐不出格的良好局面。二是深化群防群治。发挥老年协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红白理事会、孝善理事会等群众组织作用,让群众自己的事自己办,大家的事商量着办,不断提高群众参与村庄治理的积极性和满意度。三是优化治理方式。创新调解工作方式方法,因地制宜将村级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芳伯调解工作室融入基层治理工作。根据村民习惯,在村委会办公楼前建成露天“干群聊天吧”“榕树头调解吧”,为党群、干群之间的沟通交流搭建亲民平台,广泛听民声、察民情、聚民智、解民忧,有力推动基层治理工作落细落实,做到“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